1. 解釋:
“飛鷹走狗”是一個四字成語,意思是指放出鷹狗去追捕野獸,用來形容一種打獵游蕩的生活。其中,“飛鷹”指的是放鷹追捕,“走狗”指的是縱狗打獵。
2. 出處與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東觀漢記·耿恭傳》中,原文是“將兵不憂,軍士肆心放縱欲,飛鷹走狗,游戲道上?!?這句話描述了士兵們在路上放縱自己,放鷹縱狗打獵游樂的情景。
3. 引申意義:
后來,這個成語逐漸引申為形容人整天游蕩懶散,不務(wù)正業(yè),無所事事,只知道娛樂玩樂的生活態(tài)度。有時也用來比喻一些有權(quán)有勢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放縱自己的行為,過著奢華淫逸的生活。
4. 比喻意義:
該成語有時也用作比喻,比如將某個人或組織比作“飛鷹走狗”,意味著他們行動迅速、善于捕捉機會,但同時也可能暗示他們行事不夠穩(wěn)重,只顧眼前利益。
5.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飛鷹走犬”,與“飛鷹走狗”意思相近,都是形容打獵游蕩的生活。
反義詞:沒有直接的反義詞,但可以理解為“埋頭苦干”、“兢兢業(yè)業(yè)”等表示勤奮努力工作的成語作為反義。
6. 辨析:
需要辨析的是,盡管這個成語通常帶有貶義,但有時候也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判斷。比如在一些古代文學作品中,描述貴族子弟的游獵生活時,可能并不帶有貶義色彩,而只是客觀地描繪一種生活方式。
7.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文化內(nèi)涵: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一部分文化現(xiàn)象,即打獵作為當時上層社會的一種娛樂活動。通過成語的流傳,我們可以窺見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風尚。
智慧:雖然成語本身并沒有直接傳達智慧的含義,但它提醒人們不要過于沉迷于享樂而荒廢了正業(yè)。同時,也暗示了過于放縱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導(dǎo)致不良后果,需要有所節(jié)制。以上就是對成語“飛鷹走狗”的詳細解釋。這個成語在歷史和文學作品中都有一定的應(yīng)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
8. 相關(guān)故事:
東漢末年有“二袁”——袁紹、袁術(shù)。他倆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是司空袁逢。袁術(shù)年輕時,無所事事,恣意享樂,常和一幫公子哥們“飛鷹走狗”,到城外打獵。后來行為有所收斂,被舉薦為“孝廉”當上了官。
但袁術(shù)驕縱的本性并未改變。他當官,不立法令制度,也不體恤部下和百姓,自己貪得無厭,生活極端奢侈。當南陽太守時,甚至到民間搶掠財物,作為自己和軍隊的開銷。建安二年,他不顧部下的反對,在壽春稱帝,光“后宮妃嬪”就有幾百人,個個綾羅綢緞,餐餐山珍海味,而對下屬饑餓困苦的情形置若罔聞。當?shù)氐陌傩崭涌嚯y深重,餓死了許多人。終于落到了百姓痛恨、部下離心、無處立足的地步。袁術(shù)還不知反省,反而十分憤慨,氣得嘔血而死。
“飛鷹走狗”,撒出疾飛的鷹,放開跑得很快的狗,意思是放開鷹犬,出外打獵,捕捉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