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成語故事 > 正文

一筆勾銷
成語故事

一筆勾銷11.jpg

解釋:

        把賬一筆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也常用來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yōu)點等全部否定。

出處: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公取班簿,視不才監(jiān)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抹摋而去。”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最初來源于古代的記賬方式。在古代,人們常常用毛筆在賬本上記錄各種交易或事項。當某一筆交易或事項被認定為無效或需要取消時,人們就會用一筆將其勾掉,表示該事項不再存在或不再有效。后來,這個成語逐漸引申為比喻意義,即用來表示徹底取消或否定某事物。

比喻意義:

        除了其字面意義外,“一筆勾銷”還具有比喻意義。它常用來比喻人與人之間的恩怨、債務或某種關系被一次性地、徹底地解決或取消。有時也用來形容某人輕率地否定自己的過去、成績或優(yōu)點。

近義詞:

        一筆抹煞、一概而論、一了百了。

反義詞:

        分門別類、謹小慎微、念念不忘。

辨析:

        “一筆勾銷”與“一筆抹煞”意思相近,都表示對某事物的全面否定。但“一筆勾銷”更側重于表示取消或解決某種關系或債務,而“一筆抹煞”則更側重于對某事物的全面否定或忽視。

文化內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中的決斷和果斷。在古代,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和關系,而“一筆勾銷”則是一種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表示對某事物的徹底決斷。同時,這個成語也提醒人們在做決定時要慎重考慮,避免輕率地否定或取消某事物。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一筆勾銷”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智慧。它提醒人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有決斷力,能夠果斷地做出決定并付諸行動。同時,也要避免因為一時的沖動或情緒而輕率地否定或取消某事物,要能夠理性地看待問題并做出明智的決策。

一網打盡1.jpg

成語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他小時候家中很窮,兩歲時就死了父親;接著,他母親改嫁到長山縣朱家,他便跟著母親來到了朱家。
        范仲淹小時候就很有志氣,長大后,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便辭別母親,外出求學。他日以繼夜地勤奮苦讀。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時,就用涼水洗臉;吃的東西不夠,就喝粥充饑度日。經過刻苦學習,他在大中祥符(宋真宗年號)年間考中進士,歷任右司諫、吏部員外郎、知州、樞密副使等職。
        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和同時任命的韓琦和富弼等一起,進行了一場以改善吏治為中心的改革,歷史稱為“慶歷新政”。
        他取來官員名冊,一個個地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凡是不稱職的官員,他都在名冊上一筆勾去,撤掉他們的職務??粘龅穆毼?則從下一級能夠勝任的官員中委任。
        富弼平時十分尊重范仲淹,對待他像自己的長輩一樣。他見范仲淹對這些不稱職的官員這么毫不留情,說:“你用筆一勾,就撤掉了他們的職務。他們一家人都要傷心得痛哭了!”
        范仲淹聽了,回答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那些人家全部悲哭好得多吧!”
        于是,他把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全部罷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觸犯了當時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
        “一筆勾銷”這一成語,后來用以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說明: 本文檔由創(chuàng)作者上傳發(fā)布,版權歸屬創(chuàng)作者。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點擊申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