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出處:
《論持久戰(zhàn)》:“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來源與故事:
三國時期,有個窮苦的讀書人,他非常好學(xué),經(jīng)常讀書到深夜,但因為家里實在太窮,經(jīng)常買不起燈油,所以一到晚上他就無法繼續(xù)讀書,這令他非常苦惱。有一天,他忽然看到一本書上寫著,螳螂在捕蟬之前,會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等待蟬靠近后再一躍而起,將蟬捕獲。而那片樹葉,因為被螳螂用來遮身,所以會具有隱身的功效。只要人得到了那片樹葉,就可以隱身,別人都看不到他。這個讀書人信以為真,于是每天到樹林里去找那片具有隱身功效的樹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好幾天的尋找,他終于看到一只螳螂躲在樹葉下準(zhǔn)備捕蟬。他連忙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摘下那片樹葉,然后拿回家去。到了家,他舉著那片樹葉,對著鏡子左看右看,卻怎么也看不到自己。他高興地大叫起來:“我終于可以隱身了,別人再也看不到我了!”他拿著樹葉跑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的眼睛,當(dāng)著別人的面偷拿別人的東西,結(jié)果被當(dāng)場抓住,送到了縣衙??h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實地交代了事情的經(jīng)過,縣官聽了大笑不止,釋放了他,并沒有治他的罪。
引申意義:
這個故事后來被引申為成語“一葉障目”,用來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認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質(zhì)。
比喻意義:
比喻某人或某事物被一點小小的障礙或表面現(xiàn)象所遮蔽,導(dǎo)致無法看到更大的真相或全局。
近義詞:
以偏概全、以管窺天、坐井觀天。
反義詞:
洞若觀火、了如指掌、一目了然。
辨析:
“一葉障目”與“以偏概全”都表示中立或者貶義,都表示看問題不全面。但“一葉障目”更強調(diào)被小事物所迷惑,而“以偏概全”則更強調(diào)用片面的觀點看待整體問題。
文化內(nèi)涵與智慧:
這個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對于觀察和認識事物的智慧。它告誡人們不要被表面或局部的現(xiàn)象所迷惑,要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和真相。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格物致知”思想的一個體現(xiàn),即要通過深入觀察和研究事物,來獲得真正的知識和智慧。
成語故事:
從前,楚國有個書生,生活十分貧困潦倒。他和妻子成年吃不飽,穿不暖,十分可憐。
一天,書生在念書時,偶然從一本書上讀到:“如果得到螳螂捕蟬時用來遮身的那片樹葉,就可以把自己的形體隱蔽起,成為隱身人,不讓別人看見?!?br/> 書生信以為真,天天在樹下等候機會。終于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一只螳螂正躲在一片葉子后面,對一只知了虎視眈眈,不由大喜過望,連忙把那片葉子摘了下來。不料葉子落地后,跟地上其他的落葉混在一起,分辨不出來,他就掃了幾斗落葉,帶回家中。
到了家中,書生拿起一片又一片的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每遮一片,就問他的妻子道:“你看得見我嗎?”
他的妻子以為他無聊,就總回答:“看得見,當(dāng)然看得見。”
書生就這樣問了他的妻子一天,他的妻子最后實在厭煩透了,就隨口哄騙了他一句:“看不見?!?br/> 書生大喜過望,他苦苦尋找了一天,等的就是這句話,于是就帶著葉子跑上街去。
到了街上,他見有人賣水果,就想要偷一個。于是,他拿起那片葉子,遮住自己的眼睛,伸手去拿。結(jié)果,攤主見他光天化日竟敢偷東西,十分氣憤,把他當(dāng)場抓住,用繩子綁起來,送到縣衙去。
縣官對書生進行審問,問他:“你為什么要偷別人的東西呢?”
書生滿臉通紅,囁嚅著把事情的經(jīng)過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請求縣官饒恕。
縣官聽了哈哈大笑,當(dāng)即釋放了書生,也不給他任何懲罰。
后來,人們就用“一葉障目”這個成語,來比喻目光為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遠處、大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