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經(jīng)學家。字儉卿,號拓堂,晚號石亭居士。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道光舉人,未入仕,以教讀、講學及著述為事。曾長期在鄉(xiāng)里文津、麗正書院等處主講,并辦堤工,司賑務(wù),修府城,浚市河。咸豐時曾興團練,對抗農(nóng)民起義。后得內(nèi)閣中書及...[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清經(jīng)學家。字儉卿,號拓堂,晚號石亭居士。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道光舉人,未入仕,以教讀、講學及著述為事。曾長期在鄉(xiāng)里文津、麗正書院等處主講,并辦堤工,司賑務(wù),修府城,浚市河。咸豐時曾興團練,對抗農(nóng)民起義。后得內(nèi)閣中書及...[繼續(xù)閱讀]
南宋學者。字少詹。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為人頗為自負,拊躬誓志,自以為不至于所至不止。31歲從葉適學于樂清,同門之士以其義論夸大,相與背后笑之,希亮毫無慍色,葉適亦以其讀書有數(shù),年歲已長,微以砭勵之。他雖有俯視一切的...[繼續(xù)閱讀]
指與物欲相聯(lián)系之心,與“道心”對稱。語出偽《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北彼纬填椪f:“人心惟危,人欲也?!?《二程遺書》卷十一)程頤也說:“人心私欲故危殆?!?同上卷二十四)二程把“人...[繼續(xù)閱讀]
指人對物質(zhì)的欲望,為宋明理學重要范疇。與“天理”對稱。“人欲”作為與“天理”相對稱的概念,始見于《禮記》?!抖Y記·樂記》云:“夫物之感人無字,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繼續(xù)閱讀]
南宋哲學家魏了翁提出的命題,意即人與天地都本于“心”,都被“心”所主宰。《鶴山文集》云:“人與天地一本也。天統(tǒng)元氣以覆萬物,地統(tǒng)元形以載萬物。天地之廣大,蓋無以加也,而人以一心兼天地之能,備萬物之體,以成位乎兩間...[繼續(xù)閱讀]
南宋哲學家朱熹提出的命題。他說:“有個天理,便有個人欲。蓋緣這個天理,須有個安頓處,才安頓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來?!?《朱子語類》卷十三)這就是說,“天理”與“人欲”是相互依存的。他進一步指出:“天理人欲分數(shù)有多少...[繼續(xù)閱讀]
南宋哲學家朱熹提出的命題。語見《大學補傳》。朱熹認為,人的心里包含著天賦的知識,心有“明德”,它“虛靈不時,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大學章句》第一章)。“靈”即是知覺、思維。在朱熹看來,人心不但“具眾理”,而且還...[繼續(xù)閱讀]
明哲學家吳廷翰提出的命題。他認為食色臭味之心,是人之大欲,也是有口鼻耳目之人的生理本能和生活所必需。仁義禮智之心,是道之大倫,也是人與人之間不同關(guān)系必須遵循之準則。所以說人欲本于天理,天理之中即是人欲。人心即道...[繼續(xù)閱讀]
明清之際哲學家陳確提出的命題。在理學家看來,所謂“人欲”,是指人的自然欲望和需求,包括正當?shù)纳碛?所謂“天理”,是指人“心”中本來具有、無不是善的“理”。宋明理學家通過“性即理”、“心即理”等普遍性命題,一...[繼續(xù)閱讀]
明清之際哲學家陳確關(guān)于心性學說的一個基本命題。陳確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一言,是孟子道性善本旨?!?《性解》上)在他看來,孟子就是根據(jù)人人皆有的惻隱之心,以及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斷定人性本善的。但是,如果說...[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