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夏商西周時代青銅農具的兩種觀點,原則上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單就各家所舉例證看,本身大都是正確的。例如,中國貧銅說,銅價昂貴說,商周時代銅業(yè)高度發(fā)展說,銅農具回鑄說,錢幣來源于農具說,中國重農說,等等,顯然都是對...[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對夏商西周時代青銅農具的兩種觀點,原則上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單就各家所舉例證看,本身大都是正確的。例如,中國貧銅說,銅價昂貴說,商周時代銅業(yè)高度發(fā)展說,銅農具回鑄說,錢幣來源于農具說,中國重農說,等等,顯然都是對...[繼續(xù)閱讀]
夏商西周時代的各文化遺址中,仍不斷有各類斧、錛、鑿出土,與其他農具相比,斧、錛、鑿的出土數量還相當多,范圍也較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各文化遺址都有這類農具出土。(一)石制斧、錛、鑿出土情況介紹洛陽二里頭文化,是...[繼續(xù)閱讀]
(一)形體及數量的變化有人對原始時代和夏商西周時代出土的斧、鏟作了對比,發(fā)現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存中,有石斧27件,石鏟4件,斧是鏟的近7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石斧313件,石鏟32件,斧是鏟的近10倍。京山屈家?guī)X的屈家?guī)X文化...[繼續(xù)閱讀]
(一)經過許多專家考證,“”是“耒”的甲骨文(孫常敘:《耒耜的起源及其發(fā)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是“耒”最早的文字。但是,正如孫常敘先生說的那樣,因為時代的關系,甲骨文所劃的“耒”形,已經不是最初的、直接在尖木棒的...[繼續(xù)閱讀]
如上所述,雖然由直柄耒耜演化出了鏟、鍬等農具,又由曲柄耒耜演化出了鋒、鑱、踏犁、耬犁、劙刀等多種農具,同時還演化出了其他形式的曲柄農具,因為沒有為這些農具創(chuàng)造新的名稱,一般仍稱為耒耜或耒或耜。日本保存的“子日手...[繼續(xù)閱讀]
《周禮·考工記·匠人》說:“耜廣五寸,二耜為耦?!编嵭⒄f:“古者耜一金,二人并發(fā)之……今之耜歧頭兩金,象古之耦也?!?這里又把“耜”和“耒耜”混淆了)《國語·吳語》說:“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庇腥艘赃@兩...[繼續(xù)閱讀]
現在被人們廣泛關注的是,用“耦”表示的古老耕作方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般認為,古代文獻中的“耦”多數與“耦耕”是一個含義。也就是說,“耦”是“耦耕”一詞的縮寫,表示的是一種古老的耕作方式。它的存在年代主要在夏...[繼續(xù)閱讀]
《詩經·周頌·載芟》中有這樣一句詩:“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薄霸拧笔鞘裁?一般認為是指中耕除草。怎樣用“一千”、“耦”去除草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當時是不是存在除草的農業(yè)活動?!对娊洝ぶ茼灐こ脊?..[繼續(xù)閱讀]
“耦耕”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測之物,“耦耕”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按農事需要而適當結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的結合前提必須是兩人或兩件農具,因而產生了“耦耕”這個名稱,這種耕作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農...[繼續(xù)閱讀]
《中國農史》2001年第1期發(fā)表了云立鋒、郭風平《關于“耦犁”的幾種解釋之商榷》一文。文中的許多認識是有道理的,例如,不能將“耦耕”與“耦犁”混為一談的觀點,不能把“耦犁”解釋為“耬車”的觀點,“耦犁”是一種農具的...[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