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 片 >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列表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共有 95 個詞條內容

蓮花槍

    由明惠帝建文君朱允炆傳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由馬秀英皇后所生朱標繼位,朱標夭折后傳位于兒子朱允炆。燕王朱棣兵亂篡位,惠帝朱允炆亡命天涯,逃至豐城“水草園”茍且偷生。在豐城期間,建文君一不能耕二不會種,無藝...[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龍(又稱滾龍)

    布龍制作:龍頭、龍節(jié)、龍尾用竹篾扎成龍形,彩紙糊飾。龍被:河東(贛江為界)白布為多,河西則用紅布。龍身長短,以人丁為柱,村大人多長達六十余節(jié),村小少短到七至九節(jié)。每節(jié)要插蠟燭。布龍要游村游戶,家家門前要游到,遇上做了新...[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劍舞

    豐城劍的傳說起源于西晉永平年間,距今約有一千七百多年。晉書記載:晉時(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司空張華常見豐城境內有紫氣直沖斗牛星間,南行訪豫章雷煥,問:“東南常有異氣,何也?”煥曰:“此乃寶劍之精也?!蔽療樨S城縣令。...[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盤龍

    盤龍,杜市鄉(xiāng)、河洲街辦均有。盤龍制作與布龍相同。盤龍玩耍要有一定的技能。龍尾、龍背都得聽龍頭指揮,圍繞龍頭轉。龍頭始終保持最高點,龍被要盤圓,盤出層次來,跳越奔鉆動作隨時變化,散開與合攏要多次反復。劍舞的音樂較...[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節(jié)龍(又稱鉆龍)

    三節(jié)龍,是豐城縣白土鄉(xiāng)倪家、胥家、李家、塘東、廖墩等村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獨具一格的龍燈。三節(jié)龍起源無法考證。據倪家、胥家?guī)孜焕先苏f:有大龍的時候,就有“龍崽”,別人村子大、人口多就舞大龍,我們村人數少,舞不了大...[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圈龍(又稱睡龍)

    圈龍,是豐城市湖塘鄉(xiāng)雄莊村唯一保存下來的龍燈。圈龍制作:篾扎龍頭、龍尾、龍被,每節(jié)之間用四十到五十個篾圈連接。龍被用白紙糊制,墨汁畫鱗斑。龍節(jié)里面做有特制的活動插燭座子,它始終保持燭與地面垂直狀態(tài),即使龍放倒在...[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魚龍燈

    “魚龍燈”是豐城縣湖塘鄉(xiāng)坑里村唯一保留下來的由龍燈、魚燈組合的燈彩。魚龍燈起源于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據七十五歲的胡家玉和年逾花甲的胡信增兩位老人回憶:那時村里有四個姓,姓胡的人丁最少,無力量舞龍燈。有一年...[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草龍(又稱桿龍)

    草龍,河東、河西都有。草龍制作:以稻草為主,木棍擎著,龍頭到龍尾,龍背連接都是用草繩串著。節(jié)數不定,每人舉一節(jié)。新中國成立前一般是村小人丁少,佃戶可憐人家才舞草龍。草龍扎好開始沒有燈火,并可以滾動。然后,山擎龍頭的...[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龍(又稱豬婆屎)

    老龍:淘沙街鄧墟村等村、秀市等地區(qū)均有。老龍制作:篾龍頭、龍尾,龍被紙糊。每節(jié)用五寸寬、四尺長的木板做底托,扎底托板中心安裝一根木棍以便擎起。龍頭龐大,上有一篾架,彩紙糊。還要在龍頭篾架上扎許多燈彩、異獸、盆景...[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百錢

    “五百錢”即武當字門拳中的點穴術,在中國只是江西少數地方秘密流傳,而又以豐城名氣最大。豐城有的地方叫“小手”、“下碼子”,在武學上屬點穴術中的陰柔點穴法,即以陰柔內勁點摸對方穴位,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穴位受損,傷...[繼續(xù)閱讀]

豐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