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還有石刻譜牒存世,這就是北魏《薛孝通貽后券》,為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河東大族薛氏所刻。1920年在山西太原出土,出土地為當時的薛氏祠堂舊址。全文17行,每行11—12個字。內容如下:大魏大昌元年□月十日,代郡刺史薛孝通,歷敘...[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北朝還有石刻譜牒存世,這就是北魏《薛孝通貽后券》,為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河東大族薛氏所刻。1920年在山西太原出土,出土地為當時的薛氏祠堂舊址。全文17行,每行11—12個字。內容如下:大魏大昌元年□月十日,代郡刺史薛孝通,歷敘...[繼續(xù)閱讀]
另一存世的石刻是北魏《彭城武宣王妃李媛華墓志銘》。該碑刻于正光五年(524年)八月,1920年洛陽北張羊村出土。家譜刻在墓碑的背面,故稱碑陰,內容如下:亡祖諱寶,使持節(jié)侍中鎮(zhèn)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刺史,敦煌宣公。亡父諱沖...[繼續(xù)閱讀]
唐代官修譜牒的發(fā)展,與當時新舊士族勢力的斗爭變化消長有著重要關系,與唐代政治社會生活對家譜的需要也緊密相關。唐代,隨著九品中正制的廢除及科舉制的推行,選拔人才的標準由以前重門第血統(tǒng)轉為重知識和詩書,“薦辟科舉之...[繼續(xù)閱讀]
整個唐代,按唐代統(tǒng)治者的意愿共有三次官修譜牒,即:太宗時修《氏族志》,高宗時修《姓氏錄》,開元中宗時修《大唐姓族系錄》。第一次是撰修《氏族志》。關于撰修《氏族志》的情況,《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二記載如下:“貞...[繼續(xù)閱讀]
《氏族志》成書后的20年間,時世推移,越來越多的庶族通過科舉入仕成為新貴,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承認,他們強烈要求編修一部與實際政治社會狀況相吻合的新譜牒?!皭u其家無名”的庶族官僚李義府,看透了出身寒門...[繼續(xù)閱讀]
唐中宗神龍年間至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唐朝又一次修改《姓氏錄》,這一次是譜學家柳沖向皇帝建議修改的?!缎绿茣ち鴽_傳》稱“沖好學,多所研總?!凶诰褒堉?遷左散騎常侍,修國史”。①柳沖是當時著名的譜學家,他指出...[繼續(xù)閱讀]
有唐一代,官修譜牒規(guī)模巨大,私修家譜之風亦十分興盛。宋張浚在《陳氏族譜序》指出:“夫六朝以來,家有譜系之學,又有譜系之書。隋經籍志載天下郡縣國民族譜若干卷。唐世,此學此書盛行?!雹偎螝W陽修《與王深甫世譜帖》指出...[繼續(xù)閱讀]
上述私修譜書原貌已難尋覓,但從有關文獻和敦煌石窟保存的殘頁中可略知譜牒內容一二?!豆沤駡D書集成·氏族典》收錄唐代顏真卿《世系譜序》一文,論述了顏氏得姓緣由以及顏氏祖先仕途:“世為魯國卿大夫,孔門達者七十三人,顏...[繼續(xù)閱讀]
唐代私修家譜,盡管數(shù)量眾多,但由于種種原因,其原貌已難尋覓。但從敦煌石窟保存的家譜殘頁中,可略知當時家譜原貌一二。近百年來,敦煌文獻陸續(xù)出土,其內容以唐朝手寫經卷為主,但其中亦發(fā)現(xiàn)有唐朝少量姓氏譜牒資料。②唐代譜...[繼續(xù)閱讀]
唐代私修家譜的種類很多,多沿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形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家傳、家譜和家狀。1.家傳。家傳是唐代私譜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是自修自藏,但官府亦有收集存藏,以為修官譜之依據。魏晉南北朝最講究門閥郡望,家傳...[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