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 (公元1842年8月11日)黎明時分,秋雨乍停,天空初晴,一片煙靄籠罩著古老的西安城。遠處大雁塔的塔頂隱約可見,城中高大的鐘樓悄然矗立著。一位年近花甲的布衣老人,支撐著大病才愈的身體,獨佇在租居的一家...[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 (公元1842年8月11日)黎明時分,秋雨乍停,天空初晴,一片煙靄籠罩著古老的西安城。遠處大雁塔的塔頂隱約可見,城中高大的鐘樓悄然矗立著。一位年近花甲的布衣老人,支撐著大病才愈的身體,獨佇在租居的一家...[繼續(xù)閱讀]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 (1842年8月11日)上午時分,林則徐攜聰彝、拱樞兩兒從西門城樓下出了西安城。陜西當局“自將軍、院、司、道、府以及州、縣、營員送于郊者三十余人”①。時值秋高氣爽的節(jié)令,這里卻充滿著抑郁的氣氛。鄭...[繼續(xù)閱讀]
流放在塞外的冰天雪窖,卻無法凝凍住林則徐一腔愛國熱血的奔淌。經(jīng)過交往晤談,他發(fā)現(xiàn)44歲的領隊大臣開明阿(字子捷)有強烈的抗御外侮的愛國情緒,從而建立了友誼。對他留心時事,頗有敵愾,很為贊賞。林則徐抵達伊犁前幾天,道光...[繼續(xù)閱讀]
林則徐來到惠遠城一個月后,正遇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生日。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843年1月19日)這一天,流放在此的鄧廷楨在惠遠城內(nèi)的寓所“雙硯齋”書房里,招諸同人舉行紀念。參加者有伊犁將軍布彥泰,參贊大臣慶昌,領隊大...[繼續(xù)閱讀]
轉(zhuǎn)眼到了辭舊迎新的年終忙碌之際,惠遠城雖然地處西陲,但節(jié)慶的氣氛絲毫不減于內(nèi)地。在歲暮的十二月二十四日(1843年1月24日),按道光帝詔令:“余步云膺海疆重寄,未陣獲一賊,身受一傷,首先退縮,以致將士效尤,奔潰棄城,直同兒戲。...[繼續(xù)閱讀]
滯身邊地的流放生活中,林則徐以養(yǎng)病為主,終日消閑,一無所事。鄧廷楨到伊犁不久,就養(yǎng)鶴為伴,過了年便送給林則徐。林則徐賦詩《嶰筠贈鶴》,又作《調(diào)鶴》,吟詠仙鶴堅貞高潔的品格,失意中還有擺脫羈絆、渴求自由的向往。林則徐...[繼續(xù)閱讀]
最使林則徐感傷的,是王鼎在京悲壯的“尸諫”!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號省崖,陜西蒲城人,比林則徐大十八歲。少年家貧,刻苦學習,崇尚氣節(jié)。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歷任工、吏、戶、刑四部侍郎、尚書以及河南巡撫、直隸總督、左...[繼續(xù)閱讀]
冰消雪融,大地回春,又是一年綠色遍天涯。暮春時節(jié),應綏定城總兵(即伊犁鎮(zhèn)總兵)福珠洪阿的邀請,林則徐與鄧廷楨結(jié)伴騎馬去綏定城游春,他在三月十八日(4月17日)的日記中寫道:“同行出北門,過五里橋,夾道綠楊與青青隴麥交相映發(fā)...[繼續(xù)閱讀]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簽訂的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條約》,由雙方全權(quán)代表耆英與璞鼎查,于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1843年6月26日)在香港換文。六月二十五日(7月22日),《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又在香港簽字畫押并公布...[繼續(xù)閱讀]
鄧廷楨獲釋東歸入關(guān)之后,是冬被道光帝召見于養(yǎng)心殿,授為掌管甘肅一省財賦人事的布政使。他身在蘭州,心里想念著遠在伊犁的林則徐,作詩《寄懷少穆》,在詩中敘述了與林則徐自禁煙運動以來五年間患難親密的交誼,熱切盼望林則...[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