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中西哲學比較史 > 列表
中西哲學比較史 共有 101 個詞條內(nèi)容

(三)“我者,德之主”——西方哲學對王夫之倫理思想的影響

    在倫理學方面,王夫之吸取了基督教哲學關于“人所異于禽獸者非幾?!?、自由意志為“善惡之原”、人性發(fā)展是“滌舊而更新”,以及“理卑于人”、“面對死亡而生存”等思想因素,并作了新的發(fā)揮。1.“與禽獸立個徹始終、盡內(nèi)外...[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類也者,性之大別也”——西方哲學對戴震人性論思想的影響

    明清之際耶穌會傳教士與中國學者就人性論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對話,爭論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看待人性與獸性的區(qū)別以及“靈”與“肉”的關系?如何看待作為“善惡之原”的自由意志?道德之善是“復其初”還是在實踐中生成?在爭論過...[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西方哲學對戴震認識論思想的影響

    西方哲學對于戴震思想的又一重要影響是在認識論和邏輯學方面。戴震提出的“察分理”學說,對歐幾里德《幾何原本》的公理演繹方法的高度推崇,特別是把西學形式化的公理演繹方法運用于《孟子字義疏證》一書的寫作,就是他自...[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懼求理義者以意見當之”——對利瑪竇關于“理卑于人”之觀點的發(fā)揮

    利瑪竇從亞里士多德關于區(qū)分自立者與依賴者的觀點出發(fā),確認人是自立者,理是依賴者,明確提出了“理卑于人”的觀點。這一觀點不僅影響了王夫之,也影響了戴震。從“理卑于人”的觀點出發(fā),戴震對程朱理學“以理殺人”的本質(zhì)作...[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古希臘羅馬哲學之介紹

    19世紀第一位對西方哲學史有比較系統(tǒng)了解的中國人是湖南人郭嵩燾[1]。他的《倫敦與巴黎日記》,談到西方哲學史上的許多重要人物,從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到伊壁鳩魯、西塞羅,從培根、笛卡爾到萊布尼茨、洛克,有數(shù)十位之多。他...[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英國經(jīng)驗論哲學之介紹

    1.培根(Francis Bacon)《新工具》之譯介在英國經(jīng)驗論哲學的介紹方面,郭嵩燾亦起了“前驅先路”的作用。似乎可以說,在他所接觸到的西方哲學的各種學說中,他最重視的就是英國經(jīng)驗論。在他的日記中,先后提到的英國哲人有亞當·斯密...[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三)法國啟蒙哲學之介紹

    1.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學說之介紹郭嵩燾在光緒四年(1878)七月二十日的日記中談到笛卡爾,他寫道:“眉叔(馬建忠——引注)言:西洋徵實學問,起于法人嘎爾代希恩(René Descartes,勒奈·笛卡爾——引注),其言以為古人所言無可信者,當自信吾...[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四)斯賓諾莎學說和德國哲學之介紹

    1.斯賓諾莎(Spinoza)學說之介紹斯賓諾莎哲學與德國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馬克思論德國古典哲學,曾有斯賓諾莎的“實體”、萊布尼茨的“單子”、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三者構成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之說,杜威亦有關于斯賓諾莎與...[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一)“必考物以合理,不造理以合物”——關于培根《新工具》的介紹及其他

    從1849年開始,王韜在上海墨海書館擔任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的助手,協(xié)助其重新翻譯《圣經(jīng)》。1850年翻譯完《新約》,1853年又翻譯完《舊約》。新譯的《新約》被稱為《圣經(jīng)》的“代表譯本”,由于其文句通順,被英國圣經(jīng)公會(British an...[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

(二)“泰西主道,究亦與中土儒理殊途而同歸”——論孔子之道與西方“圣學”之異同

    有人認為,西方人不知“形而上之道”而只求“形而下之器”,可見“西人亦只工其下焉者耳”。王韜自己也曾說過這種話:“形而上者中國也,以道勝;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勝。”[1]晚年王韜對這種說法提出了批評。他在為《西國天學...[繼續(xù)閱讀]

中西哲學比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