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合并感音神經性耳聾是由Jordao于1857年首次報道,他們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的耳聾多為雙側對稱性的感音神經性聾,既可能為耳蝸性聾,也可能是蝸后性聾,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常以高頻聽力下降為主。自此報道之后,糖尿病與聽力損...[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糖尿病患者合并感音神經性耳聾是由Jordao于1857年首次報道,他們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的耳聾多為雙側對稱性的感音神經性聾,既可能為耳蝸性聾,也可能是蝸后性聾,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常以高頻聽力下降為主。自此報道之后,糖尿病與聽力損...[繼續(xù)閱讀]
隨著對糖尿病與聽力受損關系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學者對糖尿病患者耳聾的發(fā)生機制產生興趣。張桂茹等認為糖尿病患者內耳損害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脂肪代謝紊亂引起的微血管病變,同時脂質代謝紊亂也造成脂肪滴在毛...[繼續(xù)閱讀]
糖尿病患者形態(tài)學方面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血管內皮基底膜彌漫性增厚,即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但顯然與高血糖狀態(tài)有關。其另一個顯著的形態(tài)學特點是聽神經元損傷,以雪旺細胞病變、髓鞘退化和軸突損害為特征...[繼續(xù)閱讀]
對糖尿病性耳聾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由萌芽到奠基到發(fā)展時期,各階段的研究側重點不同,研究結果也并不一致,但隨著對糖尿病與聽力受損關系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其認識將更加深刻。對糖尿病性耳聾的特征和發(fā)病機理...[繼續(xù)閱讀]
[1]黃夜明,潘長玉,顧瑞,等.糖尿病患者測聽結果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0,25:354.[2]李南華,王曉東,王延芳子.糖尿病患者聽力初步調查[J].中華耳聾咽喉科雜志,1986,21:164.[3]張桂茹,王重遠.糖尿病患者內耳病變及耳聾機制的實驗研究...[繼續(xù)閱讀]
外耳是指能從身體表面觀察到的耳朵部分,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主要負責收集環(huán)境聲波并將其傳送至耳內。(一)耳郭耳郭對稱地位于頭顱兩側,主要由彈性軟骨構成,外覆薄層的軟骨膜和皮膚。皮膚與皮下組織接連緊密,血管淺表,血流緩慢...[繼續(xù)閱讀]
中耳主要包括鼓膜、中耳腔、聽小骨和咽鼓管,負責放大聲波并將其傳送到內耳,在高聲強下,中耳一定程度上還能保護內耳。當聲波經外耳道傳入中耳時,振動的空氣粒子產生的壓力變化使中耳外側的鼓膜發(fā)生振動,鼓膜的前后振動使聽...[繼續(xù)閱讀]
內耳外觀類似雕刻精細的工藝品,盤旋曲折,形似迷宮,故又被稱之為迷路。內耳的結構不易分離,它是“藏”于顳骨巖部內的一系列管道腔。內耳外側由厚2~3mm的骨質包圍,形成骨迷路。在骨迷路內部懸浮著形狀相同但只有其1/4大小的...[繼續(xù)閱讀]
聽覺傳入通路主要由三級神經元相互聯(lián)系連接而組成。第一級神經元細胞位于內耳蝸軸中的螺旋神經節(jié)內,周圍突到螺旋器毛細胞,感受聲波引起的內淋巴波動,中央突合成位聽神經,經內聽道、橋小腦角入腦橋,止于蝸神經核團。第二級...[繼續(xù)閱讀]
聽覺傳出通路的起始神經元包括兩類:一類為存在于上橄欖復合體外側的外側上橄欖核,該類神經元呈梭形;另一類為彌散于復合體內側、腹側和前部的內側上橄欖核。外側的成分主要投射至同側的耳蝸,大多數(shù)止于內毛細胞;而內側的成...[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