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樹者為蕈,生于地者為菌”,“蕈”與“菌”同韻,同義。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即由聲符和義符組成。它的出現已有2000多年歷史。晉《爾雅·釋草》說:“中馗,菌,小者菌。”郭噗注:“菌,地蕈也。似蓋,今江東名為土菌,亦曰馗廚...[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出于樹者為蕈,生于地者為菌”,“蕈”與“菌”同韻,同義。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即由聲符和義符組成。它的出現已有2000多年歷史。晉《爾雅·釋草》說:“中馗,菌,小者菌。”郭噗注:“菌,地蕈也。似蓋,今江東名為土菌,亦曰馗廚...[繼續(xù)閱讀]
蕈菌文化的形成有賴于特定的歷史文化環(huán)境和條件,其形成源于古人采食野菇。今天人們對蕈菌的認識、使用,是經過幾十代人努力的經驗總結,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不斷深化過程?!抖Y記》(公元前3世紀)中“食所加庶,羞有...[繼續(xù)閱讀]
蕈菌栽培源于我國,比法國路易十四時期(1683~1715)雙孢蘑菇人工栽培早了1000多年。但真正從何時開始由采食野生菇菌演變成人工栽培已無從考證。韓鄂(公元9~10世紀)的《四時纂要·春令三日·種菌子法》介紹了構菌(冬菇)人工栽培方...[繼續(xù)閱讀]
(1)有菌蓋、菌柄,但在菌柄上無菌環(huán)、無菌托。這種菌在傘菌科中較多,且子實體菌蓋均有明顯的菌褶。如傘菌目中側耳科、光柄菇科、紅菇科、鬼傘科等。具體形態(tài)特征見下圖“側耳”。側耳(2)有菌蓋、菌柄,在菌柄上有菌環(huán)。許多...[繼續(xù)閱讀]
顧名思義,非褶菌類子實體中子實層非褶狀,而是呈孔狀、齒狀或平滑狀。菌體大多為扇形,質地多為木質化、革質化、木栓化,多數無柄或短柄。如多孔菌科的竹芝有菌蓋、菌柄,隱孔菌偶爾有柄,菌管為菌幕所包蓋。齒菌科、革菌科、...[繼續(xù)閱讀]
膠質菌類主要特征為菇體軟質,有彈性,濕時膠狀,包括木耳科、銀耳科、花耳科等。它們在外觀上略有差異:木耳呈耳形,銀耳為花瓣狀,花耳平伏貼生,但它們的孢子形態(tài)結構卻相差很大。如黃背木耳和粘膠角耳的形態(tài)結構(見下圖)。黃...[繼續(xù)閱讀]
腹菌類子實體形態(tài)豐富多彩,呈筆狀、星狀、鳥巢狀、繡球狀,各種形狀應有盡有。這類菌與褶菌類、非褶菌類、膠質菌類最大的差別在于子實層包裹在“腹部”般的菇體內。它們包括鬼筆科、地星科、馬勃科、籠頭菌科等。棱柱散尾...[繼續(xù)閱讀]
子囊菌類子實體稱為子囊果,其孢子稱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就著生在子囊果中子囊內。子囊菌類形態(tài)變化多樣,大小不一,有球狀、杯狀、棍棒狀、羊肚狀等。麥角菌科冬蟲夏草、盤菌科泡質盤菌、炭角菌科炭角菌都屬于子囊菌,但它們...[繼續(xù)閱讀]
森林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是蕈菌棲息的大本營。一般來說,森林內植被越多,蕈菌的種類也越豐富。蕈菌的種類隨著林木植被分布。海拔高度、溫度及周邊水土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林木植被分布又與海拔高度密切相關。百米以下的低海拔地...[繼續(xù)閱讀]
草原生態(tài)系統是以各種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落與其環(huán)境構成的統一體,草原生態(tài)系統在其結構、功能過程等方面與森林生態(tài)系統、農田生態(tài)系統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它是重要的畜牧業(yè)生產基地,草原腐草和牲畜糞肥是蕈菌的重要...[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