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聞:有名望;達:顯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不求聞達于諸侯?!?
來源與引申意義: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出師表》。在這篇著名的文章中,諸葛亮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為國效力的決心。其中,“不求聞達于諸侯”一句,表明了他并不追求個人的名譽和地位,而是全心全意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引申意義上,“不求聞達”用來形容那些不慕名利,一心只求做好本職工作或實現(xiàn)個人理想的人。他們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和名利,只關注自己內心的追求和價值觀。
比喻意義:
“不求聞達”也可以用來比喻一種淡泊名利、專注于事業(yè)或學問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強調內在的價值和追求,而不是外在的虛榮和浮華。
近義詞:
淡泊名利、恬淡寡欲、隱姓埋名。
反義詞:
追名逐利、沽名釣譽、好大喜功。
辨析:
“不求聞達”與“淡泊名利”都表示對名利的不追求,但“不求聞達”更多地強調不追求顯達和名望,而“淡泊名利”則更側重于對名利的淡泊和超脫。“不求聞達”與“隱姓埋名”都表示不愿意顯露自己的身份和名望,但“不求聞達”更多地強調一種內在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而“隱姓埋名”則更多地強調一種外在的行為和隱藏身份的做法。
文化內涵與智慧:
“不求聞達”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種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內在的修養(yǎng)和品德,而不是外在的虛榮和浮華。這種價值觀認為,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不在于個人的名利和地位,而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和對他人的幫助?!安磺舐勥_”也體現(xiàn)了一種智慧和人生哲學。它告訴我們,不要過分追求個人的名利和地位,而要關注自己的內心追求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和意義,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幸福。同時,這種態(tài)度也有助于我們擺脫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專注于自己的事業(yè)和學問,取得更好的成就和發(fā)展。
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代。父親早逝,隨曾經(jīng)代理豫章太守的叔父生活。叔父死后,他就在離襄陽城二十里一個叫隆中的地方,筑了幾間草屋,住了下來。
諸葛亮在隆中時,常親自下地耕種,以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除耕作外,諸葛亮非常喜歡讀書,和游學到南陽的徐元直、崔州平等談論學問,及古今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閑暇時,便大聲吟誦《梁父吟》(古代歌謠)。這段日子,諸葛亮耕讀自娛,過的是平民百姓的日子。所以,在他當蜀漢丞相輔助后主劉禪時,在呈給后主劉禪的《出師表》中,談到這階段的生活時,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br/> 后來,成語“不求聞達”,用來形容不想做官或出名。